二、研究方法 (一)被试 实验选取某高校的160名男生,其中,82.5%的学生有一年以上的吸烟史,其余学生的吸烟史在一年以下。 (二)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一个2×2的被试间设计,两个因素是信息框架(获得性、损失性)和时间距离(长期后果、短期后果)。在四种实验情境下,不同被试分别阅读四种实验材料(这四种材料在信息框架类型和时间距离的设计上存在差异,其余部分完全相同)。获得性的信息框架强调不吸烟的好处,损失性的框架强调吸烟的坏处;同样,在时间距离上,一种强调吸烟的长期后果,一种强调吸烟的短期后果。四种实验材料,内容包括了吸烟对身体健康、心理功能等方面造成的危害。 实验要求被试每日记录自己的吸烟数量,持续三周。三周后回收问卷,共收回133份问卷,回收率为83.13%。 (三)测量 阅读完实验材料后,被试需要完成一个关于此材料的测验,主要用于评估被试对材料的总体感觉,比如上述有关吸烟的信息容易理解吗(1=非常不容易,7=非常容易);了解被试阅读完实验材料后的情绪反应,比如你是否感到恐惧、担心或焦虑(1=完全没有,7=感觉很强烈);用于检验实验的操作效果,比如材料是强调吸烟的长期后果还是短期后果,强调吸烟的坏处还是不吸烟的好处。各个测验项目均采用7分等级量表加以计分。 被试的吸烟行为用吸烟数量、吸烟频率加以量化,作为因变量指标。吸烟数量采用6分段计分法,0根计为0分,1~2根计为1分,3~4根计为2分,5~6根计为3分,7~9根计为4分,10根以上计为5分。吸烟频率即指被试每周的吸烟数量,采用5分段计分法,0~35根计为1分,36~40根计为2分,41~45根计为3分,46~50根计为4分,51根以上计为5分。 三、结果 (一)实验操作有效性的检验 (二)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对吸烟行为的影响 采用2×2多因素方差分析,对因变量指标进行检验。 对于吸烟数量,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。表2吸烟数量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信息框架6.0316.0353.29**时间距离7.5717.5766.89**信息框架*时间距离5.5715.5749.22**误差13.131160.11总的32.31120统计结果表明,信息框架的主效应显著,获得性框架下被试的吸烟数量(M=3.14,SD=0.59)低于损失性框架下的被试(M=3.59,SD=0.32)。时间距离的主效应显著,强调吸烟短期后果(M=3.11,SD=0.55)材料下被试的吸烟数量,明显低于长期后果(M=3.61,SD=0.34)下的被试。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,见图1。进行简单主效应分析,结果发现,在强调吸烟短期后果时,获得性框架(M=2.67,SD=0.42)下的被试吸烟数量低于损失性框架(M=3.55,SD=0.21),并且这种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,F(1/58)=10.072,P<0.01。然而,当强调吸烟的长期后果时,获得性框架(M=3.60,SD=0.27)与损失性框架(M=3.62,SD=0.40)下被试的吸烟数量未达到显著性水平,F(1/58)=1.973,P>0.05。此外,正如前面所预期的那样,被试在获得性框架信息、强调短期后果的实验情境下,吸烟数量最小,F(3/116)=56.46,P<0.01。 四、结论 本研究通过引入时间距离这一中介变量,揭示了在不同时间距离的影响下,信息框架对于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不同效果。研究发现,关于吸烟的获得性或损失性框架信息的效果,与信息是强调吸烟行为的长期后果还是短期后果有很大关联。正如实验结果所揭示的那样,在强调吸烟行为的短期后果时,获得性框架信息下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更为明显,且两种信息框架下,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;而在强调吸烟行为的长期后果时,两种信息框架下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没有差异。简而言之,对于减少大学生的吸烟行为,强调吸烟行为的短期后果比强调长期后果更为有效;在强调短期后果时,强调不吸烟的好处比强调吸烟的坏处更为有效。 以往的大多数研究,关注的是运用信息框架鼓励人们参与保护健康的行为,比如使用防晒霜、清牙垢、注射疫苗,[6,19-21]运用信息框架干预人们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研究很少,而且仅有的研究也只是从态度、情绪、信念等层面进行了探讨,没有从行为层面验证信息框架的有效性。本研究结果表明,要想被试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,必须强调行为改变的即时后果,并且要其意识到改变行为的潜在收益。这也解释了在以往研究中,干预人们戒除饮酒行为时,过分强调饮酒的危害,但戒酒效果不明显的原因。[22] 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贡献,就是发现了框架效应的边界条件。研究结果表明,获得性框架信息对减少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效果,只有在信息强调的是行为的短期后果时才能体现出来,信息框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为后果的时间距离。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,即人们倾向于低估行为的远期后果。[12-13]这个研究结果也符合广大烟民的实际情况。有研究表明,吸烟者更关注的是吸烟的即时后果,比如牙齿和手掌变黄、呼吸不畅、吸烟的经济负担,而不是吸烟的长期后果,比如肺癌、心脏病等。 大学生吸烟危害极大,广告往往把吸烟与放松、成熟、时髦等联系在一起。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健全,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,加上从众、好奇、叛逆以及同伴的怂恿和引诱,很容易染上吸烟、饮酒甚至吸毒的恶习。另有一部分人则是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、情感受挫、人格或心理不健康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,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而以吸烟排解,从而陷入了“吸烟—心理障碍—不良行为—学业荒废”的恶性循环。有人认为吸烟容易成为其他诸多不良行为的媒介,这并非毫无道理。贺兆涛等人的研究指出,大学毕业生中,吸烟者饮酒、旷课、严重违纪的发生率高于非吸烟者,且学习成绩明显落后、CET的及格率下降。[23]张洪波等人研究也显示,男生香烟成瘾行为与酒后骑车、打架、制订过自杀计划以及过量饮酒呈高度关联。[24]本研究可为控制在校大学生的吸烟行为提供参考。
本研究中也存在如下不足。首先,因变量指标的测量采用的是自我报告法,虽然为研究采集了较为可靠的数据,但仍然忽略了对突发事件的记录,而这些事件可能对被试的吸烟行为有较大影响。此外,本研究证实了信息框架对影响吸烟和饮酒行为的有效性,对其他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否有效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。 |